查看原文
其他

【跟我学】统编六下第3课《古诗三首》





写给同学们




2020年寒假,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假期,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战“疫”必胜。宅家学习,别有意义。


没有哪个严冬不会过去,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


冬将尽,春可期!


当老师在校园与你相见,一定发现:


归来时,你已成长!   

                           






《古诗三首》预学指导




一、时间安排


2月14-15日。建议学习时长三课时。



二、预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2.熟读古诗,读出韵律。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3.结合课文注释及课外资料等,了解诗意。4.查找资料,找到一两首除本课古诗之外描写传统习俗的古诗词,并抄写下来。


三、学习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有节奏;

3.抓字眼、明诗意;

4.多诵读,悟诗情。



(一)学习《寒食》


(建议先将古诗工整地抄写到笔记本上)


1.了解“寒食”的意思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三日,只吃冷食,故称寒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起源: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2.了解诗人

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3.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提示: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4.自学生字:(注意与“候”相区别)。


5.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6.熟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哪些字用的妙。

赏析


韩翃的《寒食》就内容来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一二两句用描写景物的方式写明了寒食节的时间特点,二是三四句像新闻一样让大家知道了寒食节时唐朝宫廷里有意思的事。


诗人笔下,这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季节,春意浓郁,城里“无处不飞花”,暖风习习,皇城内外的垂柳随风飘摆。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一个“飞”字,“落花无情”,“飞花”可就充满生机,充满意趣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如此美景,令人陶醉。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事;前两句写白天,后两句写夜晚。夜晚之事更切诗题——寒食。后两句写的什么事呢?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赏赐给贵族大臣,这蜡烛的轻烟也就散入了王侯贵戚的家里。结合前两句,大概在诗人眼里,这样的景象也是很让人赏心悦目的。  


当然,关于这首诗到底要表达什么,尤其是后两句诗人特别描写“传蜡烛”的景象,用意何在,后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读一读。



7.试着背背这首诗并挑战默写吧!
(“御”和“蜡”字你写对了么,默写全对的话给一个大大的赞!)




(二)学习《迢迢牵牛星》


(建议先将古诗工整地抄写到笔记本上)


1.了解作品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箫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根据五言诗的朗读节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章”“泣”“盈”“脉”四个生字。
(“盈盈一水间”中“间”读第四声jiàn,表示间隔。


3.读了这首古诗,让你想起了什么故事?

4.结合注释,边读边体会每一句诗的意思,并写下来,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查阅资料。
5.再读一读,你发现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6.反复诵读并思考: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7.试着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建议先将古诗工整地抄写到笔记本上)


1.解诗题,识作者
将诗题读一遍,你想到哪个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


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



2.根据七言绝句的节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栖”“鸦”。


3.结合注释等,弄清每一句诗的意思。
4.默读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事物,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感受在纸上做批注。

《十五夜望月》赏析


有人说,这是最经典的写中秋的唐诗,短短四句,都是名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记事抒情。景,是中秋夜独特之景:清冷的夜色。“中庭地白”,让人不禁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冷露无声”,但却“湿”了“桂花”。地白、寒鸦、冷露、桂花,让人想到了什么呢?当然是天空中那轮清冷的圆月,看似纯然写景,实则都是人之所见所感,是染上了人之情感的中秋月夜之景。因此,后两句的记事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并不着眼于自身,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那些心怀秋思的人们——当然,诗人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呢!重要的是,这样的写法,让读者最容易产生共鸣了。只要有离情别绪的人读到这首诗,一定都会被进一步牵动衷肠吧。“秋思”本是从心中生出的,诗人却问“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妙在与这中秋之月光相得益彰了,仿佛月亮洒下的不是月光,而是“秋思”啊。这就是诗人之高妙!妙不可言!





5.“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请写下来。
6.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请查找资料了解一下,并选择两首抄写下来。  

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试简单分析诗歌暗喻讽喻的特色。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1.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                                        
第二课时
一、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三课时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鸦(      ) 庭(      ) 栖(      ) 鸭(      ) 廷(      ) 晒(      )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走进《十五夜望月》。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冲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①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在下面,请上下滑动查看并订正哦!



我就知道你在看!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花柳  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略

2.介子推


第二课时

1.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

2.泣涕零如雨

3.动作  情态


第三课时

1.画去: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二个  第一个

.中秋  赏月吃月饼

3.乌鸦   庭院   栖息  

  鸭子   宫廷   晒伤  

4.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5.①庭院  月光  树木  乌鸦  露水  桂花  秋

   ②冷  白   无声  作者王建

6.①重阳节   插茱萸   登高

 ②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课执笔人:甘灿琼)






【预习必备】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课文朗读】刘娟 || 统编六下第一课《北京的春节》


 备课|教师用书来了: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

王华星工作室





点在看,让更多看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